人民網(wǎng)健康·生活

(中醫(yī)講壇)

牙疼口瘡未必就是上火

濫用清熱下火方,可能損傷脾胃、腎臟等

北京中醫(yī)藥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副教授、副主任醫(yī)師 趙艷

2017年02月20日08:26 來源:人民網(wǎng)―生命時報

  我遇到過一位年輕女性患者,吃火鍋后出現(xiàn)牙齦腫痛、臉上起痘,不知從哪里得到一個“下火方”,喝了一個多星期,上火的癥狀雖然緩解了,卻出現(xiàn)持續(xù)24小時無尿,最終急性腎損傷。原來,她喝的中藥里有一味馬兜鈴,其中含有的馬兜鈴酸和青木酸,如果服用不當會導致馬兜鈴酸腎病。這位患者自行用藥,沒有任何中醫(yī)師的指導,不會辨證,不知道配伍,見到上火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清熱下火,結果造成了更嚴重的疾病。 

  還有很多長期便秘、痤瘡的患者,習慣大量、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,結果出現(xiàn)了皮疹、劇癢、發(fā)熱、哮喘、胸悶、心悸、腹瀉等多種不良反應,這也是盲目下火導致的。因為藥物中牛黃的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,遇熱易分解氧化,變成有劇毒的三氧化二砷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砒霜,其毒害作用會影響神經(jīng)、消化、造血和泌尿系統(tǒng)等。從中醫(yī)角度來說,牛黃解毒片含有的人工牛黃、大黃、冰片、石膏、黃芩等,均為寒涼性質的藥材,盲目追求去火通便的效果而大量服用,不僅傷害脾胃,還會產(chǎn)生藥物依賴。除了牛黃解毒片,還有龍膽瀉肝丸、復方珍珠暗瘡片、板藍根顆粒、清熱瀉火口服液等清熱下火的中成藥,以及苦寒清熱、瀉火解毒的涼茶等,都不應該毫無顧慮地隨意使用。 

  臨床上我常詢問一些頑固性口腔潰瘍的患者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大多怕冷,喝熱水才覺得舒服。這類患者不是真正的“上火”,而是陽氣虧虛、氣虛火旺的表現(xiàn),最不應該碰的就是清熱解毒瀉火的寒性藥。 

  北方冬春季節(jié)氣候干燥,很多人一出現(xiàn)口舌生瘡、牙齦腫痛、長痘、便秘等問題,就習慣性地去找各種清熱下火的中成藥、涼茶、花草茶。中醫(yī)將“上火”一證分為實火和虛火兩類,實火多表現(xiàn)為面紅目赤、口唇干裂、口苦燥渴、口舌糜爛、咽喉腫痛、牙齦出血、鼻衄、耳鳴耳聾、癤瘡乍起、身熱煩躁、尿少便秘、尿血便血、舌紅苔黃,治療上宜用苦寒清熱、下火解毒的藥物。虛火又分陰虛和氣虛,治療上不可大苦大寒。陰虛火旺多見潮熱盜汗、形體消瘦、口燥咽干、五心煩熱、躁動不安、舌紅無苔,要用生津養(yǎng)血、滋陰降火的藥物;氣虛火旺常見全身燥熱,尤其午前熱甚,畏寒怕風、喜熱怕冷、身倦無力、氣短懶言、自汗不已、尿清便溏、舌淡苔薄,此時要用補中益氣、甘溫性質的中藥。 

  最后要提醒的是,含有夏枯草、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等清熱下火的中藥涼茶、花草茶等,也不應長期大量飲用!

  

(責編:權娟、許心怡)


相關新聞